返回 家教资讯 东莞

别用这几招逼孩子承认错误

2010/12/12 10:27:00 浏览:812 来源:东莞家教网

导读:孩子犯了错,大人们都会要求他们承认错误,但是有几种情况,大人们不应该逼迫孩子道歉,如果你是这样的家长,一定要注意了。
        很多家长都觉得要想培养一个诚实、勇敢、正直的孩子,让他承认错误是最基本的要求,于是在各种场合下,都要求孩子能大胆坦白的承认自己做错了,殊不知很多情况下,家长错误的方式要比孩子不承认错误的危害更大。

  错误一:我没有做到的却要求孩子做到

  露西的妈妈很惭愧地跟我们讲了她们家的事。他们夫妻俩总要求孩子要有修养,表现的具体方面就是随手关门、走路脚步要轻、吃饭的时候要把碗端起来、跟人说话要用礼貌用语等等,每次露西忘记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故意装的很严肃,让她明白自己的错误给别人造成多么大的妨碍,每次都让她很正式的承认错误,包括面对面的道歉,一定要把“我错了”“对不起”“请原谅”这些词说的响亮清楚。而露西一开始做的也非常好,表现很得家长满意,即使做得不好依然会坦白承认错误

        但是他们夫妻俩却没有注意自己的言行,进出女儿的房间从来不敲门、放东西的时候也不会注意轻拿轻放,孩子每次都给家长指出来,但是爸爸妈妈的回答大多都是“不要盯着我的毛病,我那么要求你都是为你好”“我们大人这样不要紧,你以后这样就完了”,不仅是生活习惯方面的事,其他事情也是一样,爸爸妈妈从来不会为错误道歉,但是依然不会对路西放松要求,几次下来孩子每次道歉都会觉得很委屈,自己的错误并没有多么严重,但是却要正式道歉,她对错误越来越没有愧疚之心,逐渐的拒绝承认错误。

  分析:当家长要求孩子做什么的时候,一定要自己先做到,就算不能给孩子树立成功榜样,也应该尽量做到和孩子共同学习成长。如果要孩子正式错误,首先家长就应该正确对待承认错误的方式,家长们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孩子们。如果家长能够大大方方地承认错误,那么孩子也会很自然的正视错误;如果家长觉得承认错误很难为情,那么孩子们也会觉得承认错误是一件难为情的事情。不要把你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强推到孩子身上,同样如果想让孩子养成什么习惯,最好能跟孩子一起培养、一起坚持。

 二.正确的给孩子的错误定性

  有些事情在孩子的眼中和在家长的眼中是不一样的,不要武断的就给孩子的行为下定义,即使孩子犯错了,也不要凭想象给孩子的错误下定论。

  阳阳今年已经上大学了,但是仍然不喜欢和女生讲话打交道,家长们很是担心,知道求助了心理医生才知道原因。洋洋也是在心理医生的启发下才想起小时候的一件经历,就是那件事让他再也不想靠近女生。原来阳阳小时候有一次在路上遇见了一个小女孩,阳阳很喜欢她,想跟她做朋友,就去亲了小女孩一下,结果小女孩的妈妈当场就叫他“小流氓”,阳阳的妈妈不但没有为儿子申辩,也马上要求儿子道歉,阳阳迫于大人们的压力,不情愿的向小女孩和她妈妈说了“对不起,我再也不这样了”。就是那件事,让小阳阳心理产生阴影,觉得跟女孩多说一句话、多看那个女生一眼都是不正经的行为,久而久之就有了害怕与女生相处、不能正常和女生交往的心理疾病。

  分析:大人们要知道,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当你发现了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正确判断孩子犯错的原因、严重程度,不能像阳阳妈那样用一个那么沉重的罪名定性孩子,并强迫孩子道歉,孩子为无心的、并非出自本意、甚至没有犯的错误而道歉,心里会非常委屈,严重时性格也会受影响。

 三.平时犯错不说,集中惩罚错误

  奇凡爸爸的性格有些阴晴不定,跟孩子的关系也就有些忽冷忽热。如果遇见了奇凡爸爸高兴的时候,他会跟奇凡打着滚的闹腾,孩子骑在他的头上他也不生气,奇凡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他也觉得孩子天真无邪、童言无忌、不必计较,但是如果奇凡爸爸不高兴的时候孩子不小心做出什么不礼貌的行为,那他可就倒霉了,爸爸一定会让他双脚并拢、立正站好听从他的训话,不仅是奇凡刚刚犯的错误,还有之前没有惩罚或是说了好几遍的事他都会翻出来,什么考试没有考好啊,哪天的饭菜没有吃完,哪天又向爷爷奶奶要钱买零食,孩子不记得的事他都能想起来。奇凡每次看着爸爸一脸乌云,就知道情况不妙,平时很正常的事也不会冒险去做了,这个时候承认错误,有时候连奇凡自己都忘了自己当初有没有犯过那个错,反正爸爸心情不好,不承认肯定不行,他承认错误虽然很痛快,但是其实一点都没有重视。奇凡的爸爸肯定没有意识到,他正在培养一个说话不负责任、喜欢看人眼色行事的儿子。

  分析:家长们纠正孩子的错误,如果觉得有必要让他承认错误,一定要当时当地进行,这样孩子的记忆也会深刻,如果采用“秋后算账、集中扫荡”的方式,会让孩子在养成了错误行为的习惯之后突然发现自己的错误,纠正一个行为远比纠正一个习惯容易得多。集中处理的方式也不可取,这样批评错误的时间战线拉得太长,孩子很有可能忘记以前犯过的错误了,这时候突然再提出来,会让孩子有被欺负的感觉,以为家长凭空捏造、冤枉他,而且也不利于家长在孩子心中形成威严可信的形象。

关于我们 | 汇款账号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2024  东莞家教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24753号-17
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和网友上传,版权归原创作者和原公司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首页

教员库

学员库

联系我们

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