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9 8:55:00 浏览:902 来源:东莞家教网
“你觉得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究竟有没有必要?”——这项面对热点话题的调查,针对当前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确实很有现实意义。调查结果是:认为有必要的:14,610人,没有必要的:14,670人,差异不大,其实,这正说明了家长们还处在困惑迷茫之中。
在近年来的心理咨询工作中,笔者遇到不少中小学生家长和学生咨询过与辅导班有关的问题。下面我们来看两个实例:
个案一:14岁女孩小梦,从上幼儿园时开始,前后共参加过20多期辅导班,什么书法、英语、声乐、舞蹈、奥数、作文、象棋等等,有的学习内容自己都记不清楚了。如今,小梦戴上了深度近视眼镜,她又瘦又矮,身体发育不如同龄人。最近,她学习时经常头痛,想睡觉,成绩也下降了;可到了晚上该睡觉时又异常兴奋,很难入睡……“我得了什么病?这样下去还怎么学习?”——小梦来找心理医生咨询。
个案二:父母给9岁的小宇报了一个英语辅导班,但小宇没有兴趣,他倒是特别愿意同留学归国的舅舅一起说说英语。可是,小宇每周三次被妈妈“押送”去英语班,因妈妈工作忙,常常是把他送到上课的地方,就又去办事了,下课时再来接他。于是,小宇就耍了小聪明,等妈妈一走,他趁老师不注意就溜出去玩,等快到下课时再来等妈妈。近来,小宇竟频频“违规”,终于被老师告状,小宇只好“供认不讳”。妈妈带小宇来做心理咨询:这孩子这样跟我耍心眼,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障碍?
诸如此类的实例屡见不鲜,都可称为“辅导班综合症”,其主要表现是:因参与各类课外辅导班或补习班,所引起的中小学生的紧张、焦虑、逃避、厌倦、烦恼等情绪障碍,身心健康方面出现问题等。
社会上课外辅导班增多,实际上有不少是出于商业目的;当然,也说明了家长们家教观念增强,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舍得智力投资,开发孩子的智能,或希望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的兴趣爱好受到重视,可得到培养与引导,潜能得到发挥。
但参与课外辅导、补习如果过多,或是不符合孩子的兴趣与个性,就容易造成许多负面的后果。其主要表现是:
(1)可能是孩子的父母一厢情愿,是望子成龙的表现;
(2)又可能是攀比心理的产物,有一定盲目性;
(3)参加课外辅导过多,剥夺了孩子自由活动、人际交往和户外活动时间,骑虎难下,增加了心理压力;
(4)参加课外辅导,常需要考试、过级、比赛等,增加孩子身心压力,对健康不利,侵占了孩子大量休息和娱乐时间;
(5)家长多半没有和孩子商量,也较少了解辅导班的具体情况,对孩子的个性与兴趣尊重不够,常常违背了孩子的意愿,侵害了孩子的合法权益;
(6)有些辅导班出于商业目的,敷衍了事,不讲究效益和授课质量,白白耗费了孩子和父母的时间与精力,又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所以,要预防和消除“辅导班综合症”,我们建议家长应注意以下原则:
(1)孩子参加课外辅导补习要适度,条件是:符合孩子的个性与兴趣,要与孩子商量,征得孩子同意;占用时间不可过多,例如对中小学生,每周课外辅导最好小学生不超过2小时,中学生不超过4小时。
(2)不一定追求过级、比赛和获奖证书等,关键在于启迪智慧,开发潜能。尤其应注意,不要只为追求孩子学习成绩得高分而参加辅导班,这样会给孩子很大心理压力,造成心理上的高度紧张和焦虑,而经常会适得其反。
(3)若是家长陪同孩子辅导,应是共同学习提高的过程,而家长不可只是强制和监督。
(4)家长应支持孩子顺其自然的发展,不参加辅导班是不是比别人吃亏?那可不一定,就看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如果能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自己主动参与某些社会活动,与同龄人共同探索和钻研知识,或是从互联网上学习和查询知识,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自学能力,而且可能比参加某些辅导补习效果更好,如今孩子学习课外知识与成材的渠道是多元化的。
(5)一旦孩子同意参与课外辅导或补习,需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帮助孩子了解和确定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主动参与辅导,防止半途而废。
近期,有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都超过了12小时,例如,北京的小学生每天学习时间为12.7小时,这是比每天工作8小时的成人负担还要繁重得多,其中除了学校课业负担过重的因素,也必然与学生参加各类课外辅导班有关。
《中国青年报》于2010年3月30日刊发的报道《国民体质监测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能连续10年整体下降》,引起了公众广泛关注和讨论。如果不能保障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和体育锻炼时间,难道今天我们还要制造新一代的“东亚病夫”吗?
近年来教育部门三令五申要求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但辅导班的泛滥必然导致学生负担过重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如果真正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着想,就不应提倡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大多数中小学没有参加课外辅导的必要。即使参加,也应认真与孩子商量,考虑孩子的身心健康因素,应控制参加辅导班的适当时间,并针对孩子的学习兴趣与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慎重选择,才是科学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