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 9:07:00 浏览:729 来源:东莞家教网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往是影响孩子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学家纽伯格(Newberger)认为,如果把父母认识自身与他人(孩子)的需要与兴趣的能力作为父母意识的主要评判标准,父母意识表现出四种不同的水平。
水平一:自我中心、自我定向的父母意识
处于这一层次的父母,关注的是他们自身的需要、兴趣与情感。在他们眼里,父母的角色与责任是从他们自身的需求为出发点来审视的。
有些父母可能是迫不得已而生下了孩子,于是就觉得孩子是生活的累赘,所以总是动不动就要求孩子能理解为人父母的需要和希望。
更多的情况下,是因为父母不愿意或没有能力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孩子的成长被看成是外在影响的结果,父母并不真正在意孩子会如何长大成人,自己又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更没有意识到自己能为孩子的发展实实在在地做些什么。
毫无疑问,这种只考虑自己,而不顾及孩子的父母意识是一种低层次的父母意识。
水平二:习俗标准定向的父母意识
所谓习俗标准,是指社会上大多数人或群体所普遍认同的习惯、传统、规则与价值观等。
处于第二级水平的父母意识的父母,不再仅仅从自己的观点出发作独断专行式的推理了,而是更多地关注对自己极为重要的习俗标准:比如,自己以及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否符合社会习俗。因而,父母并不将孩子视作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来分析他有什么特殊的需求与长处,而总是以单一的发展模式来套孩子,甚至不管孩子的具体情况怎样,迫使孩子就范。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父母,明明自己的孩子没什么音乐细胞,却迫使孩子学习钢琴、小提琴;为什么那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挤过高考独木桥的幸运儿……的确,习俗的紧箍咒是难以摆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