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教资讯 东莞

中考阅读关键点:把握语感整体阅读

2008/9/27 14:15:00 浏览:2701 来源:东莞家教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充分表明了阅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了使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作用,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近两年的中考语文阅读题的分值一路攀升。以2005年安徽省和国家课改实验区沈阳市的阅读题所占的分值加以分析,这两个地方的中考语文满分均为150分,安徽省的阅读所占分值是两个现代文阅读加一个文言文阅读和一个阅读材料整体感知题,共占70分;沈阳市的阅读理解分析题共占65分。中考语文试题基本上由阅读和作文两大块构成,而阅读题的分值几乎占了整个中考语文分值的半壁江山。因此,阅读题做得如何、得分高低,不仅影响到语文成绩而且还影响到整个中考成绩。

  针对这个变化趋势,2006年中考如何掌握阅读规律,争取得到理想的分数,应做到如下要求。

  以课本为宗应对万变

  从命题的走向来看,中考阅读命题的选材重在课外,而课内阅读试题所占比例明显下降。这就给考生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不需要下功夫学习课本了。其实不然,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课文是基础、是根本,中考阅读题虽然题型千变万化,选材天马行空,但所考查的知识点都是语文课上的,只要我们牢牢地把握住了语文课本这个“宗”,才能以不变来应万变,达到“处变不惊”的境界。有人说“试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告诉我们,要想攻取中考阅读试题的半壁江山,必须首先要学好课本。

  当然,阅读能力的提高,仅仅靠课内几篇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实则是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提高阅读水平的大道。只有这样,才能扩展视野,发展思维,增强阅读能力。

  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长期以来,阅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从阅读的顺序到阅读的结果,着力关注的都是文本的细节,忽视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这样,我们在阅读中,对课文蕴含着的深刻的思想和生动的形象缺乏整体的感悟,这样的阅读不利于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阅读试题都强化了对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这是体现新课标精神的。从人们一般的阅读心理来看:阅读材料时首先要弄清写了什么,然后再分析是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而命题者却把一篇文章或语段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并且围绕材料的中心和主旨来设计试题。考生具备了整体阅读的意识,方有可能答好每道阅读试题。

  具体说来,在解答阅读试题时,第一步要速读全文,捕捉关键语句,大致把握材料的概要??文章的中心和主旨、思路和情感基调。第二步要依据整体的感知,高屋建瓴地分析文章的局部,直至词语句子的意义、关系,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第三步再把各个局部联系起来,从而对文章的整体达到新认识。这种“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策略,完全符合解答阅读试题的规律。

  在阅读的过程中,应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我们只有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应该是探究与创新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作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的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应提倡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创新阅读和多元解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发挥联想与想象,拓展思维空间。

  训练阅读技能和方法

  新课标在阅读评价中要求考查学生阅读的技能、方法和习惯。因此,学生应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方法。阅读的方法很多,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应掌握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我们每个学生都要在平常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我们还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通过阅读训练,尽快掌握有关方法,切实有效地提高复习、解题的效率。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也是一种技能。任何技能的掌握都需要反复地实践。阅读技能的掌握,当然也不例外。

  要提高阅读的效率,应该做到“四性”:

  第一是计划性。面临中考,各门功课的复习犹如“千山万壑赴荆门”,这时千万不要乱了方寸,要从实际出发,制订好复习计划。就语文而言,阅读与写作都是重头戏,只有精心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有条不紊地复习,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二是全面性。从阅读行为来看,既有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又要有鉴赏性阅读、比较性阅读;从阅读题型来看,既有客观题,更有主观题(特别是开放性试题);从文体来看,记叙文、说明文、

关于我们 | 汇款账号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2024  东莞家教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24753号-17
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和网友上传,版权归原创作者和原公司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首页

教员库

学员库

联系我们

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