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6/21 11:21:00 浏览:648 来源:东莞家教网
在辅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家长把孩子学习中的困难归因于缺少能力,而实际上,他们的问题在于,从来没有人教过他们如何学习。国外有一个研究发现,小学教师只用百分之三左右的时间向孩子建议一些记忆和理解策略。因此,孩子常常没有必要的策略来学习复杂的材料。例如,当教师所提的问题需要孩子对材料作分析后才能回答时,孩子逐字逐句地记录教师的讲演就没多大用。而且,孩子只是了解各种不同的学习策略还不够,他们必须学会如何与何时适当地使用这些策略,以及愿意(受激励)使用他们。例如,有些孩子在参加考试前,把书本阅读二三遍,结果成绩不理想。他们自以为都懂了,但却不知用什么方法来测查自己是否真懂了,只有到考完了,才知道自己并不懂这些材料。学校教育如此,家庭教育也如此。因此,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任务不仅是结合教学内容教孩子具体的学习策略,而且,要教孩子积极地适时地选用有效的学习策略。
我们知道,人们在学习、阅读时常常使用各种不同的策略,但很少有什么学习策略总是有效,也很少有什么策略总是无效。显然,学习策略的价值依赖于其具体情况和使用,所谓“学而有法,学无定法”正是此理。因此在家长对孩子进行学习的训练时,不管教什么策略、怎么教这些策略,可以遵循一定的基本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既是学习策略训练的目的,又是必要的方法和途径,任何学习策略的使用都倚赖于孩子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如果孩子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学习目标、过程、方法都由他人包办代替,学习的效果也由他人评价,那么也就无从谈起学会学习了。因此,在培训中,要向孩子阐明策略教学的目的和原理,使其领会,同时,要给孩子以充分的运用学习策略的机会,并指导其分析和反思策略使用的过程与效果,以帮助其进行有效的监控。
2. 特定性原则
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孩子的类型。同样一个策略,年长和年幼的,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用起来的效果就不一样。向别人写出阅读提要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但对幼儿则可能相当困难。一年级的孩子知道某些学习任务比其他学习任务难,三年级的孩子通常知道什么时候他们已经不能理解某些事物。尽管如此,这些年幼的孩子在这些方面毕竟能力有限。直到儿童晚期和青少年时期,孩子才有能力评价某个学习问题、选择一个策略去解决这一问题、并且评价他们的成功。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习策略对这些年幼的儿童并不重要,这仅仅意味着家长要针对孩子的发展水平,确定哪些策略是最有用的。同时,家长还要考虑学习策略的层次,必须给孩子各种各样的策略,不仅有一般的策略,而且还要有非常具体的策略。
3. 有效的监控
教孩子何时、何地与为何使用策略是非常重要的,但家长或教师却常常忽视这一点,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重要性,也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自己能行。如果交待清楚何时何地与为何使用一个策略,孩子就更有可能记住和应用它。孩子应当知道何时、如何应用他们的学习策略以及当这些策略正在运作时能将它描述出来。
4. 生成性原则
家长所教的学习策略是否有效,其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孩子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生成某种新的东西,这需要高度的心理加工。要想使一种学习策略有效,让孩子做这种心理加工是必不可少的。生成性程度高的策略有:让孩子给别人写内容提要、向别人提问、将笔记列成提纲、图解要点之间的关系、向同伴或家长讲授课的内容要求。生成性程度低的策略有:不加区分的划线,不抓要点的记录,不抓重要信息的肤浅的提要等,这对孩子的学习都是无益的。
5.内化性原则
内化性原则是指训练孩子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并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灵活应用。内化过程是需要孩子将所学的新策略与头脑中已有的有关策略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认识和能力。
6. 个人效能感
即使孩子可能知道何时与如何使用策略,但是,如果他们不愿意使用这些策略,他们的学习能力是不会得到提高的。那些能有效使用策略的孩子相信使用策略会影响他们的成绩。家长或教师一定要给孩子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学习策略训练课程必须包括动机训练,孩子应当清楚地意识到一份努力一份收获。家长或教师要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孩子学习某材料时,要不断向孩子提问和测查,并且根据这些评价给孩子定成绩,如此促进孩子使用学习策略,并感到使用学习策略,学习就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