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7 9:48:00 浏览:977 来源:东莞家教网
根据各级各类的调查,现在的中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学习,特别是越来越不喜欢语文课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从语文教学本身来说,教材欠佳,教法欠活,训练无序,考法保守,成效低下。第二,受到其他科目的冲击,因为其他科目的作业多为硬指标,而且容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语文则多是软指标,而且不容易立竿见影,而且语文活动少,其他活动多。第三,课外、校外的语文世界更具诱惑力和吸引力,往往是音像结合起来的,相比之下,课内教学显得更加死板、枯燥、乏味。
怎样增强语文课的魅力呢?其他两方面几乎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只能从语文课本身寻求出路,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文道结合,对症下药
对我们这些地区来说,学生学习兴趣淡化的原因最重要的是:第一,许多家庭不需要艰苦创业和长期积累,甚至没有文化背景就可以过上比较好的日子;第二,不少人看不起老师,特别是外地来的教师。于是,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常规思想政治教育外,特别注意对症下药,结合课文内容反复进行居安思危、尊师重教的教育。如结合《背影》、《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榆钱饭》、《一面》、《挖荠菜》、《夜走灵官峡》、《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等课文的阅读教学,结合《XXX的过去、现在和未来》、《XXX处在危险中》、《我们与XXX的未来》、《广东与江浙》等的作文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同时结合《最后一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的老师》等课文的阅读教学,结合《外地人对XXX的影响》、《外地人在XXX的作用》等作文(辩论)教学,端正了学生对教师和外地人的错误认识,比较快的培养起尊师重教、勤问好学的班风,也大大增强了语文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讲究教法,活泼有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乐学习,我们非常注意研究和运用实用而有趣的教学方法。
1、十分注意课堂导入的艺术,争取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以引起他们的注意、思考和兴趣。如教《小桔灯》时,一上课就问学生:“课本里的插图画了一盏小桔灯。请大家看看画得好不好,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文和注意观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再如教《第二次考试》时,因为是自读课文,也已经布置了预习,所以板书好课文题目后,就问学生:“有人说这题目不好,太长了,两个字就行??《复试》。你们同意不同意?”结果很快形成了两派,互不相让。争论的结果,不仅使学生理解了题目的深刻含义,而且使得后面的一系列练习难题迎刃而解,收到了比预计还要好的效果。
2、十分注意结课的艺术:让学生有所得,促使其有所为。例如,教《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结课时,我们这样问学生:“有的同学以为,我们现在很富裕了,不必像周恩来那样刻苦读书了。你们说对不对?”学生即刻争论起来,老师说:“我们还是用笔来争论吧。回去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己定。” 并顺手把乌兰夫对青年的寄语写在黑板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效国之行,建国之才。又如在《驿路梨花》结课时,老师问:“本文题目叫做《驿路梨花》,文中也多次写到梨花。梨花美不美?”等学生回答后,紧接着问:“梨花姑娘呢?”待学生回答后,紧接着又问:“连她的人影都没有看到,何以见得美呢?”学生纷纷回答:“她心灵美。”“她思想美。”老师说:“对!要是大家都像梨花姑娘那样,要是人人都献出一份爱……”还没等老师说完,学生们异口同声的说:“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3、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设计,我们主要围绕下面几点来设计。
第一,是根据教学的重点,设计几个辐式或者链式结构的提问。如果所设计的问题学生难以准确回答,甚至无从下手,则说明提问难度过大,就会临时添设搭桥铺路性质的提问。例如,教学《小桔灯》一课时,弄清楚小姑娘父亲的身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A、“小姑娘的父亲是什么人?”B、“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是怎么来的?”结果学生回答不好前一个问题,都说是“木匠”。于是我们又设计了几个过渡性的提问:①这个木匠去哪里了???“失踪了”。②为什么会失踪的?可见他是什么人?结果都能使学生顺利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第二,针对学生的特点来提问。一般老师只喜欢提问成绩好的同学,或者专门给成绩差的学生出难题,这是不足为训的。我们认为,对基础较差但学习认真、努力的学生,应该多提问难度较小的问题,以增强其荣誉感和自信心。向他们提问难度较大的问题时,要注意加以鼓励和点拨。对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则可以多提出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特别是那些有骄傲或怠慢情绪的学生,以增强其危机感。但是又不能一味出“难”题,特别是多次回答均不佳时,要及时进行启发,并在后面的提问中适当向他们提出一些较浅的问题,以保护其自尊心。另外,对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应该向他们提出比较深的问题;对懒于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要适当提问,开头可以浅一些,以培养其兴趣和信心。
第三,根据学生的群体情绪来设计提问。当情绪普遍高涨时,应该多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当学生情绪普遍比较低落时,则注意提出悬念式、竞赛式、故错式及难度较浅的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振奋其精神。故错式提问比较适合于古文教学,特别是对重点词句的翻译。如在教学《扁鹊见蔡桓公》时,对“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故意错译为“又住了十天,扁鹊看望桓公回来就走了”。一些同学听完就笑起来了,那些昏昏欲睡的学生马上来了兴趣。又如,在学习《愚公移山》时,有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记住“且”字的含义,就问学生:“把‘年且九十’翻译为‘年纪而且九十岁了’对不对?”也是一个故错的提问。
第四,除了以补缺补漏为原则设计的基础性知识性的问题外,其它问题一般不规定、不寻求标准答案,更不限于一个答案,只要能说就“不错”,能自圆其说就“好”,能做到理据充分就“很好”,能有新的发现、有创造性就“非常好”。限于篇幅,就不细说了。
4、增强作文教学和作业练习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
第一,根据实际情况来命题,把作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较好的结合起来。“实际”,包括社会小环境的特点及重大变化、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认识、国内外近期重大事件等等,这可以说是包罗万象、随时皆有的,无需赘述。
第二,根据学生的心理来写评语。总的来说,以鼓励、表扬为主,力争写得有理有趣,但又不是一概而论。对比较听从教师意见的,则写得直白一点,并指明改进的方向;对比较喜欢思考的学生,则重在启发和点拨,不指手画脚,更不越厨代庖;对那些不在乎甚至有对立情绪的,则少写评语,常以“可参照某某同学的”,或“与某某同学的正好相反”,以引起其好奇心,激发其荣誉感。
第三,除写评语外,经常采用符号批改法,如在用得好的词语下面划圈圈,在用得好的句子下面划波浪线等,而且力争每人每篇都有这样的符号,以资鼓励。
第四,采用高分制,一般都在80分以上,也有打上100分的。或者只用“A”来评级,一般情况下都打“A”,好一点的则打“A+”,实在太差(主要是态度差)则打“A-”。为什么要采用高分制?我们认为,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主要*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而一个人是否对某个事物感兴趣,是否愿意为之努力,最关键的是这个事物能否给他满足感、成就感以及成功的快乐。成功必然给人信心,有了信心,才会有勇气去尝试,只有不断的尝试,才能练就本领。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作业的处理比作文更灵活,更有针对性,限于篇幅,就不展开来谈了。
三、改革期末评分的办法
通用的做法,一般是这样来处理期评成绩的:期中考试占40%,期末考试占60%;期中、期末和期评成绩一起写进家庭通知书(或“学生手册”),有的只写上期末考试成绩。
为了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抑制惯有的惰性。我们是这样处理期评成绩的??(1)期评分值比例:期末考试占50%,期中考试占10%,平时作文占10%,平时作业占10%,课堂问答占10%,课堂纪律占10%。(2)家庭通知书一般只写期评成绩。一般老师,凡是期末考试及格的,期评也给及格以上。我们不是这样的,即使期末考试及格以上,甚至优良,期评也有可能不及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学生平时偷懒、考试作弊的现象。
平时作文分是这样计的:通过(达到要求)的,每一次得1分;写了但不合格的,不得分;不写的,则扣1分。平时作业分是这样计的:全部都完成,得10分;一次不做,扣1分,扣完10分为止。课堂问答分是这样计的:一学期下来,评为“很积极”、“积极”、“比较积极”、“一般”四等,分别得10分、7分、4分、1分。课堂纪律分是这样计的:一学期下来,评为“好”、“一般”、“差”三等,分别得10分、5分、0分。均没有人数比例限制。
最后,我们想强调一点: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般人只把这句话用于学生的学习方面,其实,“热爱”也是我们这些当老师的人的老师。如果我们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办法一定会比困难多。如果我们积极努力,想尽办法,语文课也一定会增强它的魅力,甚至使它焕发出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