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7/1 9:06:00 浏览:1115 来源:东莞家教网
考场作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给题目写作文”,考生必须严格按照作文题目的要求来写作,不能由自己随心所欲,任意发挥。所以,我们要写好高考作文,必须重视作文的审题??是作文成败的关键。
“切合题意”是审题的成功标准,是作文关键一步,也是取胜的第一步,在高考作文的“等级评分标准”中,一等文的第一条要求就是“切合题意”。只有切合题意,作文才具备了得高分甚至满分的前提和基础,相反,偏离题意必将造成作文的最大失误。
我们怎样作出“切合题意”的作文呢?“题意”简单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是作文题目所有文字(包括题干、材料、话题、要求和注意事项等)所包含的信息,“切合题意”就是写作文时必须全面、准确把握这些信息并且不折不扣地按照题目要求来写作。
在紧张的考试中,考生如何使自己的作文切合题意呢?就要做好两点,即点明题意和理解题意。
一、点明题意
理解好了题意,并不一定就能切合题意,还必须在行文中学会点明题意,这是考场作文的特点所决定的。阅卷老师一般都在有限的时间内评完一篇作文,因此,高考作文不宜写得过于含蓄甚至含混,否则,容易被阅卷老师误判为偏题或离题。点明题意,就是要让自己的作文观点鲜明,主旨清楚。需要注意的是,理解题意中的“题意”指的是作文题目,而点明题意中的“题意”指的是作文的主题或者主旨。
那么,考生如何在行文的过程中,点明题意呢?
根据高考作文的评卷情况反馈,笔者认为,做好点明题意,考生要做到“两必点、三选点”。
所谓“两必点”就是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点明题意,这是因为,一篇作文,阅卷老师看得最认真的地方往往是开头和结尾,如果这两个地方能够点明题意,往往可以收到“观点鲜明、主题突出”的效果,避免了出现“偏离题意”之感。
【例1】开头点明题意示例:2004年广东高考作文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
《心灵互动》:大树从不讥笑小草的弱小,小草虽然弱小,却增添了草原的苍绿;牡丹从不讥笑野花的朴素,却带给大地无限生机。大树与小草,牡丹与野花之所以能够和谐共处,是因为它们之间有共同的语言,有了互相的沟通,有了心灵的互动。
【例2】结尾点明题意示例:2007年湖南高考作文以“诗意地生活”为题
《诗意地生活》:其实,要诗意地生活,也就是要照顾我们的精神世界。哲人的话说得好,在物质丰富的时候,千万不能亏待了自己的精神。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钢筋水泥的现代都市里,如古人一般诗意地生活。
所谓“三选点”就是选择标题、某段首或某段尾点明题意,这是因为标题、段首或段尾往往是一篇文章比较醒目的地方,容易映入阅卷老师的眼中。
值得说明的是,文无定法,点明题意的位置并不是绝对的,点明题意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可以是“明点”,也可以是“暗点”,考生需要根据具体的作文题目、写作的文体来灵活处理。但不管如何,点明题意是非常重要的,作文一定要点题。
二、理解题意
审题过程就是理解题意。在对杂乱繁多的审题方法进行删繁就简后,在结合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审题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原因分析法,二是抓关键词法。运用这两个方法,足可以做到比较透彻地理解好题意。
1、原因分析法
很多作文题目都有材料,所谓“原因分析”,就是针对这些材料的表层文字信息,思考和追问其发生的原因,从而把握材料的内在主旨或者隐含含义。材料的类型有很多,比如寓言、故事、时事、诗歌、漫画等,不管是哪一种材料,一般来说,都可以针对材料中的结果和行为进行原因分析。下面以2006年全国卷Ⅱ高考作文题为例,加以说明。
【例3】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俯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1)行为原因分析
行为原因分析,就是分析材料的行为为什么会发生。
在这个寓言中,牧羊人和他的孩子对乌鸦都有不同的评价,针对这一行为,我们又可以追问:为什么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显然牧羊人是针对乌鸦的失败结果来评价的,其蕴含的含义实际上与结果原因分析是一样的。
那么为什么孩子会说“它也很可爱啊”?乌鸦有什么可爱的行为呢?
阅读材料,我们会发现,小孩是针对乌鸦的模仿行为来评价的,在失败之前乌鸦“羡慕老鹰的本领”,并且“拼命练习”,可见乌鸦却有其美好的一面,这就是“可爱”,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①敢于向强者学习;②要有一种拼命追求的精神;③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有梦想和追求;④拼搏是一种美丽。
(2)结果原因分析
结果原因分析,就是分析材料的结果为什么会产生。
这个寓言故事的结果是“乌鸦被牧羊人抓住了”。由这个结果,我们可以追问:为什么乌鸦会被抓走了呢?
直接原因是乌鸦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飞不起来;间接原因是乌鸦模仿老鹰。
如果要避免这个结果的出现,乌鸦就不应该去学老鹰飞,因为乌鸦和老鹰各有自己的特点,不能忽视自身特点而盲目模仿。由此可见,材料蕴含的深层含义是:①不要盲目模仿;②认识自己最重要,要有自知之明;③不要一味好高骛远;④要找准人生的位置。
原因分析法,一般多用在材料作文这种题目形式上。
值得注意的是,理解好题意,除了对标题、话题或者材料要认真审题外,对题目中“要求、注意事项”等内容,考生也不可掉以轻心,一定要按规定行文。
2、抓关键词法
“关键”就是指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抓“关键词”,就是要把握住最关紧要、能起决定作用的那些词,而我们所说的“词”,通常除了基本的本义之外,往往还有引申义、比喻义等。
有很多作文题目,只要把握住了它的关键词,往往就能理解好题意。
【例4】200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
在这个话题中,很明显“行走”和“消逝”是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通过阅读题目所附带的材料,我们可以理解到,“行走”可以将其引申为“前行”、“发展”、“进步”等,而“消逝”则可以延伸为“离开”、“远去”、“舍弃”、“消失”等。
那怎么才能把握关键词呢?有两个办法可以使我们更比较容易把握住题目的关键词。
(1)比较法
所谓“比较法”,就是用相似的一些词语或短语与作文题目或话题形成对比,从而揭示出题目或话题的关键词。
【例5】2002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
这个话题,考生很容易写偏题,只讲“选择”而忽视“心灵”,如果将“选择”与“心灵的选择”稍作比较,就很容易看出来,“选择”比“心灵的选择”范围要广得多,在这个话题中,“心灵”才是关键词,作文必须写出内心的思考、挣扎和斗争,才算是切合题意。
(2)减字法
所谓“减字法”,就是将题目或者话题逐渐减去较为不重要的字,直到最后不能减去的字,即为关键词。
【例6】2006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
在这个题目中,最不重要的词是“你的”,因此题目可减为“我想握住手”;握住的当然是手,又可减去“手”,题目减为“我想握住”;“握住”是行为动作,一般不会有错,又可减去,题目减为“我想”;剩下的两个字就是题目的关键词。“我”表明文章只能写自己,“想”说明是“我”的愿望、想法,尚未付出行动,文章一定要着重写出自己的内心活动。
由此可见,这道作文题一定要围绕“我想”来构思,至于“你”,则可以联想到不同的人或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