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8/3 9:15:00 浏览:1057 来源:东莞家教网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优良成绩的基础。如果不搞好课前预习,上新课时就会仓促上阵,心中无数,不得要领;老师讲,自己吞,平均用力,难以消化,以至于对接受新课丧失信心。反之,如果做好了课前预习,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新教材有了初步的了解,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新课的重点和自己弄不懂的问题,配合教师讲授,及时消化知识和掌握新技能。
初步理解一下要学的基础知识;复习、巩固、补习与新内容相联系的旧概念、旧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难题是课前预习的重要内容。
同时要在课前预习中注意如下相关事项中,这样才能做到高效预习。
1. 课前预习的内容
课前预习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围绕基本概念、原理、法则、规律、公式等阅读教材。
2. 做课后练习题,目的在于检查自己阅读时的理解程度。
3. 结合做练习题再读一遍教材,以求对知识有较深入的理解。
4. 发现先前的知识没有掌握时,回过头再补上来。
5. 做预习笔记,将自己的思维成果记录下来。预习笔记要线索清楚、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条理化的笔记有利于记忆。
1. 预习时要注意的事项
2. 根据老师的教学进度、教材本身的内在联系和难易程度,确定预习的内容和时间。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前一星期自学下星期要学的新课,也可以先初学一遍教材,然后在上新课之前(一天或一星期)再自学一下(次日或下星期)要学习的内容。预习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完成当天功课之后的自习时间内。
3. 课前自学要讲究质量,不要有依赖老师解决问题的思想,而应力争在老师讲课以前把教材基本或大部分弄懂。实践证明:这种指导思想可逐步使学生获得自学能力和自学效果。反之,如果带有依赖老师解决问题的思想进行自学,就会失去自学的信心,自学能力就不容易培养起来。
4. 反复阅读新教材,运用已学的知识、经验以及有关的参考资料,多问几个为什么;进行积极的独立思考,发掘新旧教材的联系,掌握新课的基本内容,尽力弄懂新教材中的每一个新概念,找出重点和难点,明确新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5. 将新教材中弄不懂的问题和词语记下来或在课本上做记号,使自己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为接受新知识做好思想准备。
6. 不懂的问题,经过独立思考(包括运用参考资料)后,仍然得不到解决的,可以请教老师、家长、同学或其他人。
7. 结合课前预习,做些自选练习题,及时验证自学效果。还可以进行一些必要而又可以做到的某种实际操作、现场观察、调查研究,以丰富感性认识,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如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数学和物理模型,做小实验,参观各种展览等,这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手脑结合,大大提高自学能力、自学效果和兴趣。
8. 新教材和学过的旧教材是连续的,新知识是建筑在对旧知识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课前自学若发现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掌握得不牢时,一定回过头去把有关得旧知识弄懂。补习旧知识,可以结合某一个不懂的问题进行。如果旧知识缺漏太多,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系统地补习。
9. 要认真做好自学笔记。自学笔记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 教材的某一课(或某一章节)中重点部分摘抄和自己对重点部分的学习心得。
2. 教材的某一课(或某一章节)中几个主要的前后紧密联系的问题和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学习心得。
3. 在自学过程中,所查阅的参考书或工具书中有价值的内容摘抄和自己对这些已摘抄内容的学习心得。
4. 自学某一课(或某一章节)的主要心得体会。
5. 提出在自学过程中自己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
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切实学进去。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走马观花地看看书不等于预习。
2. 要有时间限制。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任务相当繁重,不可能抽出很多时间进行预习;再者,长时间的预习会使人感到疲劳,效果也不好,一般来说,每天抽出10-20分钟的时间进行预习即可。
3. 最好从一两门学科开始,待取得经验后再推而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