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7 17:25:00 浏览:954 来源:东莞家教网
星期三上午上完课后,上初三的小惠(化名)应约来到综合科办公室,办公室里的老师们都已经回去了,我在等她。她跟另一个同学小瑶(化名)大大方方的进来,跟昨天中午预约时的扭扭捏捏相比的完全是判若两人。我想是我那句:“那说好了哦,我明天中午午休时间在这等你们哦,可不许放我鸽子!老被人放鸽子呀!我。”我微笑着意示她俩在我的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坐下,小瑶坐在我对面,小惠刚好坐在与我形成45°角的位子上,这是来访学生与辅导老师最好的位置,一方面来访学生不会感到一种紧迫感,可以从容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辅导老师捕捉来访学生面部微妙的表情和身体语言,帮助辅导的顺利进行。
胡:“你们遇到了什么困扰么?”我平和微笑的看着她们问道。
小华一脸关切的侧着身子看着小惠,很显然被困扰的学生是小惠。我也把脸稍稍的转向小惠那一边,小惠低垂着头,絮絮的说。
小惠:老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我原来的一个很要好的朋友,现在两人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胡:你是说“你和你的朋友曾经很谈得来,现在彼此没有什么好说了,这让你不解,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是吗?”
小惠:是的。
胡:能跟老师说说,你们以前相处的情形么?
小惠:“我和她以前很谈得来的,有什么开心或是不开心的事情都会和彼此分享。现在很想给她打电话,可是电话打通后又不知道说些什么好了。”说着说着小惠哽咽起来了,稍稍缓和了一下我问道:
胡:她到外地读书去了么?
小惠:是的。她到四川读书去了。
胡:是这样呀。像这样两人的环境变了,彼此感觉陌生起来没有共同的话题了,是很正常的。
小惠:其实我知道她在那边也过的不好,为什么不跟我说呢?我在这边也不好,可是电话里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小惠的语气中充满了无奈与伤感。
胡:我理解你的心情。因为你和你的朋友在相处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而亲密的友情,现在朋友离开了,由于两人的境遇不同,心灵上再也难以像以前一样心心相通,为此你感到非常的难过,是吗?
小惠:是。
小惠在诉说的时候,整个人似乎沉浸在无助伤感的氛围中,眼眉低垂,一直没有与我的目光对视。很显然,小惠对朋友的依恋,已经超出了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友情,而其中除了无奈伤感、还饱含着某种焦灼的情绪,似乎她与朋友都在互相压抑着。一般来说,对友情过于依赖的青少年,往往是与父母的纽带不紧,甚至断裂所至,他们把对父母的依赖依恋投射到朋友身上,在与朋友亲密的交往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以弥补成长历程中这种来自内心的本能的需求。小惠的成长历程中,或许正有着这样的一种缺陷,于是我接着问道:
胡:可以跟老师谈谈家里的情况吗?
小惠:我父母在我六岁的时候就外出打工了。
胡:家里几姐妹?跟谁一起生活?
小惠:家里有三姐妹,小的是弟弟,跟奶奶一起生活。
胡:是这样呀!我想你是把对父母的依恋的情感,投射到自己身边亲密的朋友身上去了,朋友的离开所以才会如此的难过与不舍,就像自己心灵的某一部分离开了一样,让你有些不知所措。
小惠:嗯。这回小惠的神情开始舒缓了些,很自然的把目光投向了我。
胡:这事儿不要紧的,你会有新的朋友,也会和新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友情来。说着,我对身边的小瑶笑笑。
小惠:老师我觉得我们曾经的许诺很假。说什么友谊天长地久,很假。
胡:正是因为友情难以长久,所以我们才期待它能够“天长地久”、“友谊之树常青”呀。要是本来就如此的、理所当然的,就不会有这样的祈望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拥有的,尽量不要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儿伤害了彼此的情感,你觉得呢?毕竟,友情比不亲情,彼此之间没有血脉的联系。
这个环节,目的是消除小惠对友情的错误认识,让她不至于因为这回朋友的离去而自我封闭起来,同时也鼓励她走出对那位去了四川的朋友的依恋,结识新的朋友。当下一次,与朋友分开的时候,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认知来调整自己的心情,以饱满的热情继续人生之旅。
小惠:我夹在妈妈和奶奶之间很尴尬,我不知道要怎么办才好?小惠把话题转到家里关系里来了,语气比原来坚定了些,隐约中透露出一点点的忧虑。
胡:说来听听。
小惠:我妈妈一年只回来那么几次,每一次都要跟奶奶大吵,她们在吵架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吵完了,奶奶在我面前说妈妈的坏话,妈妈又在我面前说奶奶的坏话。我也觉得很多时候妈妈做得太过份了,就忍不住说她几句,她就老是骂我帮着外人,一点都不体谅她。每次说过她之后,我心里又很愧疚,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胡:你的境况确实令你感到非常的为难,一方面是从小照顾自己生活的奶奶,另一方面是生了自己,并每个月辛苦挣钱养家的妈妈。你是否发现,奶奶跟妈妈向来如此?
小惠:是的,自从我懂事起,她俩一见面就吵个没完。
胡:这就是说,这是她俩相处的模式,你一个孩子在怎么努力也是改变不了什么的,明白么?既然改变不了什么,她俩要吵就随她们去好了,你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不当回事就好。你能做到么?
小惠:我试着这么做。
胡:至于,奶奶跟你说妈妈的坏话,妈妈跟你说奶奶的不好,你就由她们说好了,你左耳进、右耳出,不要把那些话留在心里,也不要去反驳她们,因为这时候的她们只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就好了。如果,此刻你觉得很反感,有一种很强烈的抗拒心理的话,你就默默的告诉自己说:“她们需要我听她们说,把心里的不痛快说出来就好了。”等她们的心情好了,心平气和的分别跟她们谈,你觉得不妥当的地方,这样她们会觉得你长大了,慢慢的就会重视你的看法了。
不和睦的家庭,常常把孩子卷入这两代人的纠葛中来,迫使孩子处在两难的处境中,不知所措。此刻,帮助小惠认识到什么是自己可以做的,什么是自己做不了,是很有必要的。无需为做不了的事情烦心,也不需要用大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令自己为难。认识到这一点外,还要掌握一点面对此情景时的处理方法,当这样的情形在生活总再现的时候,知道如何应对才好。
小惠:我还是觉得妈妈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好,可她有好像总想弥补什么,比如说:初一的时候,她回到家里说要跟我睡,我很反感,可是又不敢直接跟她说,怕她会伤心。每次回来,都要带我上街买衣服什么的,我觉得跟她在一起很别扭,总觉得有一场架要吵似地,很想躲着她,但有不能说出来。从小到大,我都习惯了一个人,无形中多出一个人来……
胡:其实,你妈妈的用心你是可以理解的,尽管你很不乐意,但并没有拒绝就可以看出来。
小惠:我要怎么办呢?
胡:如果我是你的话,妈妈从六岁了离家外出打工,一年也就回来那么几次的话,我也会有你一样的感觉的。要是这么每一次都让你觉得特别特别的难受的话,就找个机会,很平静的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妈妈,希望妈妈能够理解你。不要过分的压抑自己。不过,我觉得你还是要学着接纳妈妈才好。我稍微停顿了下。
小惠:有些困惑的看着我。
胡:你看,在我们山区这样的地方,爸爸妈妈外出谋生也是为了生计迫不得已的事情,把孩子和老人搁在家里并非是他们愿意的。他们有他们自己难以言说的苦衷。在这个问题上,将来自己成家了,要创造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别让孩子再受这分罪。我们自己的将来,是可以把握的,是吧!在无法给孩子提供很好的照顾的前提下,不考虑生孩子,孩子生下来了,就要让孩子在自己的庇护下成长。
小惠:不停的用手抹着眼泪。无声的哭着,情绪似乎有些激动。
胡:回到家里,辛苦挣来的钱养育的孩子,竟然讨厌与自己亲近,这让爸妈心里多难过呀。就为这一点,你也要学着亲近他们,接纳他们,尽管这么作让你觉得很尴尬。
小惠:我明白,他们也很不容易的。
胡:还有一点,就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将来。
小惠:情绪稍稍平静的小惠,再次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
胡:将来你们都要作妈妈的,是么?你与你妈妈相处的模式,将来会很自然的影响你跟你孩子相处的模式的,觉得自己难以被孩子接纳,难以与孩子亲近,或是觉得孩子不愿意接纳或是亲近自己。如果你不想自己的孩子与自己重蹈你今天的困境的话,从现在起就要敞开心扉,接纳妈妈对你的爱。妈妈身上有很多的不足,让你难过,那是妈妈自己的事情,而妈妈对你的爱是真诚的,你也应该真诚的接纳,并学着爱妈妈。
由于妈妈常年在外,孩子在成长的历程当中遭遇了大多母亲分离的焦虑与痛苦,一次次的伤害,孩子的心也逐渐的变的冷漠起来了;懂事后的她目睹了妈妈的无理,对妈妈诸多的不满积压在心,如此种种使小惠内心深处萌生了一种对妈妈排斥的心理,难以在心底里接受妈妈的爱。此环节主要是帮助小惠客观的看待妈妈的处境,激发她内心深处对妈妈的爱,引导她尝试着敞开心扉的接纳妈妈,与妈妈建立起正常良好的母女互动模式来。虽然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我相信,一个人本能的对母亲的爱恋,可以帮助小惠克服内心的障碍,客观的勇敢的去接纳妈妈的爱。
后来,我也跟她们分享了我与父亲相处的模式,如何影响着我与爱人的相处。时间不知不觉的过去了40多分钟,午间还得吃午饭,得午休,就提议这次辅导先到此为止。最后,我给她留了电话和QQ号码,希望她将来用得着是时候主动联系我。(一旁一直没有出声的小瑶说,她哥哥、姐姐有我的QQ)也希望她在校期间如果有什么想不通的,最好直接到办公室找我,并说:“我们的成长经历无意中会让我们形成一些错误的认识,如果能够把它认识清楚,生活会更轻松些。”
这次辅导结束的有点匆忙,还是有个后续关注为好,这样就可以了解到小惠在那些观念的影响下,生活都发生了些怎样的变化。下个星期到校后,争取与小惠见一次面,结合她眼前的情况给她布置一个切实可行的“作业”,然后预定一个星期,或是半个月后在会面一次,希望我的一些观念能成为她困境中的指南,而非时髦的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