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教资讯 东莞

词类活用教学:亦须回归生活

2012/3/1 11:12:00 浏览:875 来源:东莞家教网

 关于名词活用为动词,我们的目前通常是这样讲授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最重要的特征是:名词后面还有名词或者名词短语,这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为动词。如“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引自《陈涉世家》)”中的“刑”,其后就有“其长吏”这个名词性短语。名词前面有状语,这个名词就可能活用成动词。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中的“花”,其前面就有“三月”、“四月”等时间词做状语。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这个名词就可能活用成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刃”,其前面就有能愿动词“欲(要)”。其余的,如名词作状语、名词使动意动,动词使动意动,形容词动化等,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总之,目前的词类活用教学一般都是这样从语法到语法,由概念到概念进行。这样的教学,不能说毫无效果,但这种严重缺乏生活情理来观照的干巴巴的纯概念式的教学,其教学效果往往很差。那么,要打破这种被动局面,我们究竟该怎么来进行教学呢?答曰,必须回归生活。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回归古人语言表达的生活实际
  
  我们的祖先的语言多是单音节的,很少有双音(及以上音节)合成词,越是古老的典籍越是如此,如《上书》《左传》等。再有,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前,古人写字出书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写起来辛苦,尤其是往兽骨、竹简上刻字就更不容易了,所以肯定极力推崇言简意赅。所以,我们的古典书籍里的语言文字最大的特色就是语言精练,能用一个字绝不用两个字,能省略的尽可能省略。当然,明清后,虽然民间语言已经很发达了,双音节的词也很丰富了,但由于社会上正统的文章仍要写成古文,而且还要写得越“地道”越好。这样一来,古文中多有词类活用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像“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等死,死国可乎”、“驴不胜怒,啼之”之类在古文里比比皆是。“小天下”就是“以天下为小”,“死国”就是“为国而死”,“蹄之”就是“以蹄踢之”。可是,就是这样写古人都嫌?嗦,于是就更简洁地写出来了,就成了“小天下”、“死国”、“蹄之”之类。教学生理解和掌握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首先必须回归古人说话写文章的实际环境,从根本上考究古汉语讲究语言精练的原由,进而从汉语演变和发展的高度来俯视这种语言现象,这对开阔学生语言学习的视野,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古汉语的兴趣等都是很有裨益的。
  
  二、回归课文的语言环境
  
  比如,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中的“东”是“向东”的意思,名词活用为状语,而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中的“东”则活用为动词,即“向东流去”之意。再比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是形容词动化,活用为使动,意思是“春风使江南岸?绿了”;而杜牧的“绿云扰扰,疏晓鬟也”中的“绿”则仍是形容词,没有发生任何动化现象。这一切,与其用僵死的语法概念和现象解释来解释去,还不如引导学生回归课文的语言环境来具体感悟、理解。这样教学,一则会大大减轻学生由抽象到抽象的死理解、死记忆之苦,同时更有利于调动学生认真读课文,依据语境感悟古汉语语言现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期坚持这样教学,更是有助于学生养成依据语境进行猜读的好习惯,以及促进他们自主独立人格的良性发育和提升。
  
  三、回归学生的生活积累
  
  高中的学生,一般都有较厚实的生活积累。这些积累里面,有一种积累对学生学习和掌握文言词类活用现象是很有益的,那就是成语知识的积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妨就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学习积累,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如,“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不翼而飞(长翅膀)”、“华而不实(结果实)”、“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尽力实行)”、“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虎口余生(虎口里)”、“金榜题名(金榜上)”、“劳民伤财(使……劳,使……伤)”、“沉鱼落雁(使……沉,使……落)”“众口铄金(使……熔化)”、“避重就轻(严重的问题,轻小的问题)”、“取长补短(人家的长处,人家的短处)”、“正本清源(使……正,使……清)”、“独善其身(使……善)”、“不耻下问(以……为耻)”、“不远千里(以……为远)”、“杀一儆百(一个人,许多人)”、“万众一心(结成一心)”、“一日千里(奔驰千里路)”等等。
  
  以上例举的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可以说涉及词类活用现象的方方面面,如名词、形容词、数词动化,名词活用为状语,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意动等。鉴于此,在平时的现代文教学中,教师须经常提示、指导学生自觉地对此进行认知、积累;同时,还要在文言文教学中不断地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的这种积累来强化对课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领悟、理解和掌握,实现良性的循环互推。还需强调一点,经常这样做还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成语的意思和用法(避免成语的误解或误用),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
  
  四、回归现实生活中的词语活用现象
  
  上世纪90年代以前,说“XX很青春”,“XX心态很阳光”,恐怕还觉得很稀奇,而现在却几乎成了人们的口头禅。这里面的“青春”和“阳光”就都属于名词动化现象,即分别指“长得很年青”,“心态调节得很好”。其实,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美丽一次(美丽,作动词,意漂漂亮亮地活)”、“端正态度(端正,使动,意使……端正)”、“严肃法纪(严肃,使动,意使……严肃)”、“红得发紫”(红,动化,意干得很出色)“木在那儿了(木,名词动化,意指发呆)”、“冰死人了(冰,名词动化,意指温度太低)”、“说三道四(三、四,数词名化,意指不好的意见)”、“穿红挂绿(红、绿,形容词名化,意指衣物)”、“三心二意(三、二,数词动化,意指改变想法)”、“眉来眼去(眉、眼,名词作状语,意指用眉眼……)”、“一肚子坏水(肚子,名词作量词)”、“悲伤着你的悲伤(第一个“悲伤”形容词动化,意指感到悲伤;第二个“悲伤”,形容词名化,意指悲伤的事情)”、“比赵本山还赵本山(第二个赵本山,名词动化,意指演得比赵本山更……)”、“就狗他了,愿咋地咋地(狗,名词意动,意指把他看成个狗)”,等等。
  
  现实生活中,老百姓鲜活的语言里,词类活用现象实在太多了。这既体现了古今汉语演变过程中一脉相承的规律,更显示了汉语言生生不息的活力。对于现实生活中的这种词类活用现象,智慧的语文教师决不是熟视无睹,而应该是指导学生回归生活,阅读生活,去留心关注,在课本中学活,在生活中活学。这样教学,不仅会使学生在生活中处处都能地品尝到语言学习的快乐,而且还会使学生在快乐活泼的语言学习中不断提升语言能力和素养。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讲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可见,“活”堪称语文教学的精髓,努力研究“把课教活”,是使语文教学摆脱种种误区、走出低效的治本之举。那么,要想达到这样的语文教学高境界,真正实现知识活、方法活,学生的理解、领悟和掌握活,无他,但使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耳??古汉语词类活用教学也不能例外。在语文教学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把语文教得实且活尤其重要,对健康推进语文教学新课改可谓意义重大。

关于我们 | 汇款账号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2024  东莞家教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24753号-17
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和网友上传,版权归原创作者和原公司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首页

教员库

学员库

联系我们

管理中心